新梦想环球教育的李老师指出,对于在马来西亚求学的留学生而言,文化差异犹如一把双刃剑,既带来挑战,也蕴含机遇。学会在其中寻找平衡,是实现成功留学、丰富人生阅历的关键。
语言差异:沟通桥梁的搭建
克服语言障碍
马来西亚语言环境多元,英语虽广泛使用,但马来语以及各民族语言也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。李老师介绍,留学生初到马来西亚,可能会在与当地居民交流时遭遇语言障碍。例如,在传统市场购物,摊主可能习惯用马来语交流,留学生可能因听不懂而不知所措。为克服这一障碍,留学生可参加学校开设的马来语课程,系统学习基础语法、词汇和日常用语。同时,利用手机学习软件,如“多邻国”“马来语学习宝”等,随时随地练习听说读写。在日常生活中,大胆开口与当地人交流,不要害怕犯错。比如,在餐厅点餐时,尝试用简单的马来语表达自己的需求,即便发音不准确,当地人通常也会耐心理解并给予帮助,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语言能力,搭建起与当地人沟通的桥梁。
巧用语言优势
另一方面,留学生自身的母语也是独特优势。李老师强调,在国际学生群体中,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汇聚一堂,留学生可以利用母语开展文化交流。例如,中国留学生可以组织中文学习小组,教其他国际学生汉语基础知识、汉字书写以及中国文化常识。通过这种方式,不仅能传播本国文化,还能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。同时,在与其他国际学生交流过程中,相互学习对方语言,拓宽语言视野。例如,与韩国留学生交流时,学习一些简单的韩语表达,增进彼此了解,在多元语言环境中找到平衡,丰富语言交流体验。
宗教与习俗差异:尊重与理解
尊重宗教信仰
马来西亚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、佛教、印度教等,不同宗教有着各自的信仰和习俗。李老师介绍,在公共场合,留学生需格外注意尊重他人宗教信仰。在穆斯林斋月期间,避免在穆斯林面前公开饮食,因为斋月期间穆斯林从日出到日落禁食禁饮,尊重这一习俗是对他们信仰的基本尊重。进入清真寺等宗教场所时,要遵循相关着装规定,女性需佩戴头巾,穿着长袖长裤;男性也需穿着得体。在与不同宗教信仰的同学交往中,了解他们的宗教节日和仪式,如在开斋节、屠妖节等节日期间,向他们送上祝福,参与庆祝活动,深入了解宗教文化内涵,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宗教差异。
适应习俗差异
除宗教外,马来西亚各民族在生活习俗上也存在差异。李老师指出,在社交礼仪方面,马来人见面时通常行握手礼或“合十礼”,且用右手递接物品,因为左手被视为不洁。留学生在与马来人交往中,要入乡随俗,遵循这些礼仪规范。在饮食习惯上,马来西亚美食融合多种风味,有些食物的口味和烹饪方式可能与留学生本国差异较大。例如,马来菜中的沙嗲、咖喱等味道浓郁辛辣,留学生可以尝试逐渐适应,同时也可向当地朋友介绍本国美食,促进饮食文化交流。在住宿方面,若选择寄宿家庭,要尊重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,如作息时间、家务分工等,积极融入家庭生活,在尊重习俗差异的基础上,寻找与自己生活习惯的平衡点。
教育文化差异:学业发展的调适
适应教学模式
马来西亚高校的教学模式与留学生本国可能有所不同。李老师介绍,在课堂上,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,鼓励学生积极提问、参与讨论。这与一些国家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有别。留学生需要调整学习心态,克服羞涩心理,主动参与课堂互动。在小组项目中,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合作,学会倾听他人意见,发挥团队协作精神。例如,在商业课程的小组作业中,共同完成市场调研、方案策划等任务,在合作过程中适应这种教学模式,提升学习效果。同时,利用学校丰富的学术资源,如图书馆、实验室、学术讲座等,自主拓展知识面,在新的教育文化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实现学业发展。
融合多元学术观点
马来西亚高校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,学术观点多元。李老师强调,留学生要善于融合多元学术观点。在学术讨论中,倾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学对同一问题的看法,拓宽思维视野。例如,在文学研究课上,对于一部世界文学名著,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同学可能从不同文学理论角度进行分析,而来自亚洲文化背景的同学则可能结合本国文化传统分享独特见解。留学生可以在这种多元观点碰撞中,汲取精华,结合自身文化背景,形成独特的学术观点。在撰写论文、参与学术研究时,运用多元学术资源,丰富研究内容,在多元教育文化中实现学术成长,找到文化差异下学业发展的平衡。
正如新梦想环球教育的李老师所说,在马来西亚留学过程中,留学生通过在语言、宗教习俗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积极应对文化差异,寻找平衡,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,实现个人成长,收获一段充实而难忘的留学经历。